《人世间》后,最受瞩目的IP竟如此精彩!
百度云链接: https://pan.baidu.com/s/n5xxv6t7ry6aRL5xT4Y644m
## 运河边的青春记忆:《北上》如何用一镜到底讲述90后的成长故事
“咔!这条过了!”姚晓峰导演喊停的时候,白鹿还沉浸在角色情绪里没缓过神来。这场在运河边拍摄的重头戏,她饰演的周小雨正经历人生的重要转折。镜头里,她站在斑驳的船头,身后是波光粼粼的运河水面,这个画面后来成了剧集的经典镜头之一。
《北上》这个改编自茅盾文学奖作品的故事,在姚晓峰手里变成了90后的青春史诗。原著粉可能还记得,小说里对运河人家生活的厚重描写,但剧集偏偏把镜头对准了2000年前后那批踩着新世纪门槛长大的年轻人。这种改编让不少书迷直呼”太青春了”,豆瓣上那条”把运河故事拍成偶像剧”的热评,点赞数到现在还在往上涨。
姚晓峰在《对话》栏目里倒是很坦然:”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表达方式。”他特别提到白鹿在船头那场哭戏,说当时监视器后的工作人员都看红了眼眶。这种真实感,来源于剧组在运河边驻扎的半个月——他们跟着船民日出而作,观察他们怎么在摇晃的甲板上生火做饭,怎么在狭小的船舱里辅导孩子写作业。有个细节特别打动人:剧中韩昊霖饰演的小船民总趴在船头写作业,这个设定就来自导演亲眼所见,那些船家孩子的课本永远带着水渍。
为了还原运河人家的生活场景,美术组可没少折腾。他们在扬州段运河边找到块荒地,硬是用40多天搭出了剧里那个烟火气十足的花街小院。砌墙用的青砖都是从老房子拆下来的,院角那棵歪脖子树是特意从苗圃移栽的,连门口石阶上的苔藓都是工作人员每天用刷子蘸着酸奶”养”出来的。最绝的是开场那个三分半钟的长镜头:摄影机像只轻盈的燕子,掠过晾晒的鱼干、飘着蒸汽的厨房、争吵的邻居,最后停在周家斑驳的木门前,把上世纪90年代末的运河人家生活画卷徐徐展开。
时间线拉到2008年那会儿,剧里年轻人正经历着互联网浪潮的冲击。有场戏特别有意思:白鹿饰演的周小雨在北京中关村攒电脑,身后墙上贴着”申奥成功五周年”的海报,她手边摆着台显像管显示器,QQ消息的”滴滴”声不断从音箱里传出来。这种时代符号的堆叠不是随便安排的——姚晓峰让道具组找来当年最流行的联想天禧电脑,连显示器上的贴膜都按当年的样式复原。追剧的80后看到这儿肯定会心一笑,想起自己第一次视频聊天时对着摄像头傻笑的模样。
运河在剧里从来不只是背景板。第14集有场夜戏特别戳心:创业失败的男主角蹲在运河边,水面上飘着他刚扔下去的商业计划书。镜头慢慢拉远,河面上星星点点的渔火和远处货轮的灯光连成一片,就像他破碎的梦想和这条千年运河的关系——看似被浪潮吞没,其实早已融入血脉。这种隐喻在剧里比比皆是:年轻人离开又归来,就像运河水涨了又退;他们在北京上海闯荡的伤痕,最终都在回到运河边时得到治愈。
拍到后期,剧组人都染上了”运河后遗症”。制片主任有次收工后突然提议去吃船菜,结果全组人半夜划着小船找了大半个扬州城。这种情感投射到剧里,就成了周小雨最后放弃北京高薪工作,回到运河边开民宿的抉择。有观众吐槽这个结局”太理想化”,但姚晓峰在花絮里说,他们在采风时真遇到过这样的年轻人——有个北大毕业的姑娘,现在在淮安段运河边经营着非遗工坊。
现在剧播完了,但运河的故事还在继续。听说扬州有个旅行社最近推出了”《北上》取景地打卡路线”,带着游客去看剧里出现过的老码头、船闸和巷子。这倒应了姚晓峰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:”运河不是布景,是活着的史诗。”当00后观众对着屏幕里的拨号上网画面发笑时,或许也会想起自己爷爷奶奶讲过的,那些真正发生在运河边的陈年往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