直播+文旅:流量之外的新征程
百度云链接: https://pan.baidu.com/s/n5xxv6t7ry6aRL5xT4Y644m
## 当手机镜头对准古镇老街:直播如何让文旅产业”活”起来
你有没有发现,现在刷短视频时总能刷到各种古镇老街的直播?那些举着自拍杆的主播们,带着镜头前的观众穿街走巷,把原本冷清的老店铺变成了网红打卡地。这可不是偶然现象,而是正在发生的文旅产业革命。
记得去年在抖音上爆火的”重庆洪崖洞灯光秀”直播吗?一个当地导游用手机直播了半小时,结果第二天景区游客量直接翻倍。这样的事情现在每天都在全国各地上演。在四川阆中,一位主播带着粉丝”云游”张飞庙,让这个原本游客稀少的三国古迹突然火了起来;在浙江乌镇,老字号酱园通过直播卖起了传统酱菜,订单多到老师傅们不得不重新招学徒。
今年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,文旅直播成了最热话题。专家们讨论的不是简单的”怎么带货”,而是”怎么让屏幕那头的人真正感受到这个地方的烟火气”。有个特别有意思的观点说,现在的人旅游不是为了看风景,而是为了找感觉。就像你去成都不是为了看熊猫,而是想体验那种”巴适得板”的生活节奏。
说到这儿不得不提”公益助播春天行”这个项目。它可不是简单教农民怎么开直播,而是把智能设备直接送到田间地头。在四川大凉山,他们给彝族绣娘们配备了360度全景摄像头,让观众能看清每一针彝绣的纹路。结果呢?这些传统工艺品现在都卖到巴黎时装周去了。更绝的是在阿坝州,他们教会牧民直播放牦牛,结果观众们不仅买牦牛肉干,还非要来草原体验当一天牧羊人。
但问题也跟着来了。现在随便哪个景区都在搞直播,内容却越来越像——不是无人机航拍就是美女导游尬聊。有次我看到三个不同古镇的直播,主播说的话都差不多,连背景音乐都是同一首《成都》。这就好比去餐馆点菜,翻来翻去都是宫保鸡丁。中国传媒大学的专家说得挺对,直播不能只想着”有多少人看”,得琢磨”让人怎么看才上瘾”。
现在聪明的景区已经开始玩新花样了。杭州西湖搞了个”白娘子直播间”,让导游穿着古装带观众找雷峰塔的传说遗迹;西安大唐不夜城更绝,直接让演员扮成李白杜甫直播对诗。这些直播最厉害的地方,是能让屏幕前的人跟着傻笑或抹眼泪——这就是专家说的”情绪性体验”。
说到专业人才,现在的文旅直播早不是举着手机瞎拍那么简单了。我认识个95后姑娘,在丽江专门给民宿做直播策划。她得懂纳西族文化、会写剧本、能调试设备,还得研究抖音算法。她说现在这种人才特别抢手,有个月薪开到3万都招不到人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”公益助播”项目要花大力气培养乡村主播——光有流量不会经营,最后还是会凉。
最让我感慨的是在贵州千户苗寨看到的一幕。寨子里七十多岁的老奶奶,用直播教年轻人绣苗绣。她不会说普通话,就唱着山歌刺绣,结果直播间里天南地北的人都在学。这种直播不卖货,却让消失中的手艺活了下来。正如那位老奶奶说的:”以前怕手艺带进棺材,现在放心了,手机就是我的传家宝。”
说到底,文旅直播最动人的地方,是让每个角落的故事都有被看见的可能。当九寨沟的藏族姑娘用直播带火家乡民宿,当景德镇的老师傅通过镜头找到传承人,我们会发现:原来科技最好的用法,是让人与人之间最本真的连接变得更加容易。下一次当你刷到某个小镇的直播时,别急着划走——那可能就是一个地方等待了千年的回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