沉浸体验《流浪地球》:虚拟现实版即将来临?
百度云链接: https://pan.baidu.com/s/n5xxv6t7ry6aRL5xT4Y644m
## 戴上VR眼镜,我们终于能摸到《唐宫夜宴》的琵琶了
你试过在IMAX厅里伸手想接住飘落的雪花吗?或者对着银幕大喊”小心背后”却只能眼睁睁看着主角中箭?这些憋屈的观影体验马上就要成为历史了。国家电影局今年春天发了份红头文件,白纸黑字写着要把VR电影当亲儿子养——这事儿可比当年IMAX进中国带劲多了。
记得去年在上海环球港排长队看的《消失的法老》吗?那帮法国人把胡夫金字塔搬进购物中心,观众戴着VR设备在四百平米的场地里瞎转悠,还能摸到墙上的象形文字。当时就有业内人士嘀咕:”咱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,怎么让外国人先玩出花样了?”现在河南广电直接甩出王炸,《唐宫夜宴》和《隐秘的秦岭》不仅拿了001、002号龙标,听说在拍摄现场,技术人员得用动作捕捉设备追着琵琶女跑——毕竟演员转个圈都可能出画,这要搁传统剧组早被导演骂死了。
中国传媒大学的车琳老师讲课时总爱拿《头号玩家》举例子:”你们觉得电影里绿洲世界很炫?等咱们的VR电影成熟了,观众能亲自下场跟机械哥斯拉掰手腕。”她现在带着学生用虚幻引擎5重制《清明上河图》,说是要让人能闻见汴河边的炊饼香。有次演示时系统抽风,有个戴着头显的男生突然蹲下来系鞋带,结果全场看他对着空气摸了半天——原来他把程序里飘过的柳絮当真了。
技术宅们这两年确实争气。以前VR设备沉得像顶着个哑铃,现在某品牌新出的眼镜比泳镜还轻;延迟也从当初的20毫秒压到12毫秒,相当于你眨眼的功夫系统能处理八帧画面。最绝的是”空间锚定”技术,在郑州某家试点影院里,观众能摸着墙找座位——虚拟墙和实体墙的纹理完全重合,这招把来考察的好莱坞制片人看得直竖大拇指。
大象元公司最近在招兵买马,他们的VR版《流浪地球》要让观众坐进太空电梯控制室。项目经理私下吐槽:”郭帆导演要求每颗按钮都得能按,美术组画图纸画到崩溃。”但政策给的甜头实在诱人:只要影院肯改造成VR厅,每块银幕补贴抵得上半年租金。北京有家老影院把杜比厅拆了,现在观众得穿着感应背心满场跑,保洁阿姨抱怨”捡3D眼镜变成捡汗津津的手套”。
在横店,群演们开始流行考”虚拟角色证”。有个特型演员专门给VR历史剧当”动作模板”,他演完赵子龙又演项羽,靠的就是会耍十八般兵器。最魔幻的是某次拍《长安十二时辰》VR番外,群众演员在绿幕前啃了三天西瓜——后期要替换成虚拟集市里卖的各色唐代点心。
记得第一次带爸妈体验VR版《唐宫夜宴》,我妈下意识去扶虚拟廊柱差点摔倒,我爸则对能360度看乐师弹箜篌激动不已。散场时听见后排小孩嚷着要”再去摸一次仕女的披帛”,突然理解为什么说这是场影像革命。当电影从”你看”变成”你经历”,那些躺在教科书里的文化遗产,突然就活成了可以触摸的记忆。
现在经过电影院,常看见情侣在VR体验区手舞足蹈——他们可能正在虚拟雪山上互相搀扶,或者于数字敦煌共赏飞天。这场景让人想起百年前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时,观众们惊慌躲闪的笨拙模样。历史总是轮回,只不过这次,我们终于成了故事里的主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