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0岁黄昏恋走红,3.1亿人需求如何被关注?
百度云链接: https://pan.baidu.com/s/n5xxv6t7ry6aRL5xT4Y644m
## 张国立演退休教授相亲被骂”悬浮”,但这部剧真的一无是处吗?
“这老头儿是不是脑子进水了?”《我的后半生》播出后,弹幕里飘过不少这样的质疑。张国立饰演的退休教授沈卓然,在妻子去世三个月后就开始相亲,这事儿让不少观众直呼”离谱”。但转头看看收视率——连续多日霸占榜首,全网播放量蹭蹭破4亿,豆瓣评分却卡在5.4分上不去,这剧简直像极了剧中那些相亲对象,让人又爱又恨。
沈教授第一次相亲就闹了大笑话。梅婷演的舞蹈老师穿着旗袍赴约,老头儿开口就问人家”能给我儿子当后妈不”,直接把咖啡厅变成尴尬现场。后面更绝,遇到炒股大妈被当提款机,碰上文艺女青年遭嫌弃”没情调”,最夸张是某个相亲对象刚见面就要求过户房产。这些桥段被网友截图疯传,有人说”编剧是不是没接触过真实老年人”,也有人反驳”我二姑父二婚比这还戏剧性”。
其实翻出原著就明白了,王蒙小说《奇葩奇葩处处哀》本来走的就是荒诞路线。但电视剧把黑色幽默拍成了家长里短,就像把二锅头兑了白开水,味道怪得很。有个场景特别典型:沈教授在公园相亲角被大妈们围堵,背景音是《最炫民族风》,画面突然切到他独自在书房摩挲亡妻照片——这种生硬转折看得人直挠头。
不过说句公道话,这剧好歹把老年人那点”不体面”的心思摆台面上了。别的剧里老头老太要么是工具人长辈,要么是道德楷模,这部剧敢拍七十岁老头看相亲节目学土味情话,敢拍老太太为争广场舞领舞耍心眼。虽然处理得粗糙,但总比那些把老年人拍成”活菩萨”的强点。
现在影视圈突然发现”银发经济”是块肥肉。陈建斌的《三叉戟》让三个老警察耍帅,张铁林在《老家伙》里玩商战,连微短剧都搞出《闪婚老伴是豪门》这种爆款。但这些作品大多在安全区打转——要么贩卖情怀,要么制造冲突,真正像《桃姐》那样平静讲述衰老的太少。有个细节很有意思,《我的后半生》里沈教授总把降压药混在维生素瓶里,这种小心思要是展开讲讲,可比狗血相亲有意思多了。
平台现在学精了,爱奇艺搞”银发剧场”,优酷推”黄昏恋”专题,数据证明大妈们的付费能力不比追星少女差。但有些微短剧已经开始走偏,什么”婆婆重生虐儿媳”、”老头装穷考验相亲对象”,把老年人那点事整得比偶像剧还悬浮。听说有编剧为了写老年角色,真去养老院住了半个月,这种笨办法反而值得点赞。
说到底,我们缺的不是老年题材,而是真实的老年叙事。日本拍《比海更深》能让失业大叔和痴呆老妈在台风夜啃可乐饼,法国拍《爱》敢让老教授用枕头闷死中风老伴。我们的影视剧什么时候能抛开”要么卖惨要么搞笑”的套路,拍拍老年人早上照镜子发现老年斑的瞬间,或者他们偷偷羡慕年轻人穿超短裙的眼神?《我的后半生》虽然拍砸了,但至少捅破了那层窗户纸——老年人不是背景板,他们的欲望、尴尬与孤独,都值得被正经八百地呈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