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届北京国际体育电影周开幕:体育文化的探索之旅
百度云链接: https://pan.baidu.com/s/n5xxv6t7ry6aRL5xT4Y644m
2025年4月18日那天,北京又要热闹起来了。第21届北京国际体育电影周这回玩得挺大,从4月一直折腾到7月,主题叫”影像中的奥林匹克”,听着就带劲儿。这事儿是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、中国奥委会还有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三家联手搞的,阵仗不小。
说起宣传大使,这回请的是跳水皇后吴敏霞。这姐们儿可是实打实的奥运冠军,现在还是全国青少年体育运动推广大使。她往那一站,不用说话,体育精神就扑面而来。开幕式上她肯定得露脸,说不定还要跟观众唠唠当年跳水的那些事儿。
征集作品这块儿挺有意思。组委会把体育电影圈的大佬、行业专家还有退役运动员都攒一块儿,专门讨论怎么用新手法拍体育故事。他们聊得可热闹了,有人说现在得用VR技术让观众身临其境,还有人提议把电竞元素揉进传统体育电影里。我听说有个导演正在筹备一部关于街舞少年的片子,打算用一镜到底的手法拍比赛场面,听着就带感。
开幕活动玩得更高级,直接上AI了。主题是”AI技术驱动下的体育电影全球化叙事”,听着挺玄乎是吧?其实就是讨论怎么用人工智能帮体育电影打破文化隔阂。有个意大利导演说要开发个智能翻译系统,能让不同国家的观众看体育电影时自动匹配当地俚语,这主意挺绝的。
说到新鲜玩意儿,朝阳区首创·郎园station那儿要搞台克球展演。这玩意儿是个新兴运动,结合了乒乓球和足球的特点,玩起来特别炫酷。现场不光有专业选手表演,观众也能上去比划两下。我上次试玩差点把腰闪了,但确实过瘾。
电影展映这块儿安排在”北京展映”环节里,挑了4部经典体育电影。听说有部讲冬奥会速滑选手的纪录片特别催泪,导演跟拍了运动员三年,连人家半夜偷偷哭的镜头都拍到了。还有部外国片子讲轮椅篮球的,把残疾人运动员拍得比健全人还生猛。
最实在的是新设的那个扶持基金,专门给拍体育电影的年轻人撒钱。有个北电的学生跟我说,他拿着自己拍的校园足球短片去申请,没想到真拿到钱了,现在正筹备拍长篇呢。这种真金白银的支持比啥口号都管用。
京津冀地区要搞30场公益放映,这事儿挺接地气。我去年在通州看过一场露天放映,放的是讲女排的片子,周围老大爷看得直抹眼泪。这回听说还要跟奥运文化节联动,估计场面更热闹。
参赛作品要过五关斩六将,先初评选出五六十部,最后每个单元留一两部精品。评委会里有几个是米兰电影节过来的老外,眼光毒得很。去年得奖的《嗨,亚运——她们》就是被他们相中的,这片子跟踪拍摄了六个普通女孩备战亚运的故事,特别真实。
7月底要公布能去米兰决赛的作品,到时候肯定又是一场厮杀。去年《看不见的顶峰》拿了金花环奖,讲的是盲人登山家张洪的故事,这片子在国外放映时,老外观众全体起立鼓掌,特别提气。
商圈里也要搞事情,短的体育视频集锦会在各大商场轮播。国贸那边据说要弄个沉浸式体验区,观众戴上特制眼镜就能跟电影里的运动员同步训练,听着就想去试试。
这活动从2005年办到现在,越来越像样了。去年收了275部作品,47部得了优秀,18部冲出亚洲。有个评委跟我说,现在年轻人拍的体育片越来越敢创新,有部用手机拍摄的街头篮球纪录片,晃是晃了点,但特别有生命力。
这些好片子后来都在奥运博物馆、电影博物馆轮番放映。我上次去电影博物馆,正好赶上放映日,看见一帮中学生围着《冰上时刻》的海报讨论,说也要去学冰球。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,可比硬性推广管用多了。
说到底,体育电影周不光是个电影节,更像是个大派对。把运动的激情、电影的魅力还有科技的新鲜感搅和在一起,熬出一锅让人上头的浓汤。等明年4月,咱们电影院见,保准让你看得热血沸腾,出门就想跑去操场来两组折返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