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影节首推电影公开课:聚焦美术、摄影与表演
百度云链接: https://pan.baidu.com/s/n5xxv6t7ry6aRL5xT4Y644m
## 当霍廷霄遇上叶锦添:北京电影节上那场关于东方美学的火花碰撞
今年可是个特殊的年份——世界电影130岁,中国电影也走过了120个春秋。就在这个节骨眼上,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搞了件大事情,他们不是简单地办个展映就完事,而是整了个”电影公开课”系列,直接把电影创作的核心环节——美术、摄影、表演——给你掰开揉碎了讲。
最让我来劲的就是那场美术指导的对话。霍廷霄和叶锦添这两位大佬往台上一坐,整个场子都透着股仙气。霍廷霄说起《英雄》里那些大红大绿的场景设计,眼睛直放光:”老谋子当时就要那种刺眼的颜色碰撞,我们试了上百种红,最后选的那种朱砂红,在胶片上会微微泛金,这就是我们要的东方韵味。”叶锦添立马接茬,说起《卧虎藏龙》里玉娇龙的闺房布置:”你们看那些纱幔的褶皱,每一道都是照着宋代工笔画的线条走的,李安导演要求每个镜头都要像活的古画。”
这俩人聊high了就开始互相拆台。霍廷霄吐槽现在古装剧的美术:”有些剧组把清明上河图直接PS到背景里,这哪是创作,这是贴图!”叶锦添笑得直拍大腿:”可不是嘛!我见过最离谱的是把青花瓷纹样直接印在粗麻布上,这要是搁古代,工匠得气活过来。”台下的年轻美术生们一边记笔记一边憋笑,这场面可比看他们作品还有意思。
要说技术流,鲍德熹那场讲座绝对让你大开眼界。这老爷子抱着个老式取景器就上来了,当场演示《如果·爱》里那个经典旋转镜头:”当时金城武和周迅在冰面倒影里的镜头,我们是用六块镜面玻璃拼出来的,每块角度调了整整三天。”他突然掏出个激光笔,对着银幕上的分镜图比划:”看这个雨夜戏的光比,主光其实来自地下水位反射的霓虹灯,所以人物下巴比额头亮——这就是香港的夜晚该有的质感。”后排几个摄影系学生差点跪了,这哪是讲课,根本是在泄露行业机密啊!
陈数那边又是另一番景象。她说到《长安道》里那个”一秒变脸”的镜头,直接在现场给我们来了个即兴表演。前秒还笑着聊怎么揣摩角色,突然眼神就冷下来:”你们注意看这个转身,我在舞台上演了二十遍才找准摄影机位,电影表演最要命的就是你的后脑勺也得会演戏。”说着突然背对观众,光靠肩膀的抖动就把愤怒情绪传递得明明白白。有个中戏的小姑娘举手问怎么克服镜头恐惧,陈数乐了:”我当年在《暗算》剧组,每天带着妆吃饭睡觉,等角色长在你身上了,哪还顾得上怕镜头?”
这三场讲座妙就妙在你单独听哪场都过瘾,但连起来琢磨更有意思。鲍德熹讲打光时提到的”阴影要留白”,不正好和霍廷霄说的”中国画留白美学”对上号吗?陈数强调的”角色要有前世今生”,又暗合叶锦添设计戏服时非要给每件衣服编个来历的偏执。这些创作狂魔们看似各说各话,其实都在干同一件事——把虚无缥缈的艺术灵感,变成可操作的手艺活。
我注意到个特别暖心的细节。每场讲座结束,这些大咖们都被学生团团围住。霍廷霄蹲在台阶上给年轻人看手机里存的布料样品照片;鲍德熹拉着个残疾学生手把手教他调稳定器;陈数更绝,直接建了个微信群,把提问的学生都拉进去:”以后角色拿不准了就发视频,我空了就给你们看。”这哪是什么高高在上的大师课,分明是手艺人带徒弟的烟火气。
散场时听见两个学生在争论。一个说:”原来电影根本是门手艺啊!”另一个反驳:”不对,是手艺活里藏着艺术。”要我说,北京电影节这波操作最厉害的就是这个——它把电影从神坛上请下来,让你看清每个镜头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在较劲。下次再看电影时,你准会忍不住琢磨:这个转场是不是鲍德熹说的”呼吸剪辑”?那个场景是不是用了霍廷霄讲的”错彩镂金”?这才是真的”看懂”电影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