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快跑!孩子》2025年献映,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
百度云链接: https://pan.baidu.com/s/n5xxv6t7ry6aRL5xT4Y644m
## 五个孩子的”游戏”:当弹弓变成武器,风筝线串起生死情报
“快跑!快把情报送到李队长手里!”十五岁的阿福把自制的木头手枪塞进裤腰,扭头对身后气喘吁吁的同伴喊道。远处传来零星的枪声,五个瘦小的身影在粤东山区的竹林里时隐时现,他们裤腿上沾满泥巴,衣领被汗水浸得发亮,却把那个缝在破布鞋底的火柴盒护得严严实实。这是电影《快跑!孩子》里反复出现的画面——看似孩童嬉戏的场景,实则是关乎数百人性命的生死时速。
这部改编自东江纵队”五少年英雄”真实事迹的电影,把镜头对准了1944年冬天的广东惠阳。导演刘艳杰没有选择宏大的战争场面开场,而是用一组充满生活气的镜头:晒谷场上的弹弓比赛、溪边捞鱼时哼的客家山歌、用芭蕉叶包着的红薯饭…直到某天清晨,日军扫荡的枪声打破了这种平静。观众会看见郭彦圣饰演的牧牛少年阿福,怎样把赶牛的竹鞭改成长矛;任悦鸣扮演的渔家小妹阿彩,如何把织渔网的梭子变成传递密信的载体。
“当时孩子们传递情报的方式特别有意思。”编剧闫震宁在采访中提到,为还原历史细节,团队专门去惠阳档案馆查证资料。电影里有场戏令人印象深刻:孩子们假装在村口玩”跳房子”,实际是用粉笔画的格子传递日军布防信息;他们比赛谁的风筝飞得高,其实在测试风向为游击队发送烟雾信号。三浦研一饰演的日军军官始终想不通,为什么每次围剿行动都会扑空,他盯着那些满山疯跑的”野孩子”,却不知道最关键的情报正从自己眼皮底下溜走。
爆破指导王建军透露,为呈现真实效果,剧组在广东龙门县搭设了1:1的客家围屋场景。有场火烧粮仓的戏份,特效团队反复调试了十七次才达到理想效果——既要让火焰逼真到能映红小演员们的脸庞,又不能遮盖他们眼神里的决绝。当阿福举着火把站在粮仓屋顶,背景是炸开的橘红色火球,这个原本该坐在学堂里的孩子喊出的却是:”烧了也不留给你们这些强盗!”
服装设计林小茜翻烂了近百张历史照片。她发现当时的游击队员常把钢笔藏在空心竹竿里,这个细节被用在了阿彩身上。女孩总爱摆弄的那根”发簪”,拧开其实是微型地图;李雄饰演的交通员老周教孩子们把情报写在糯米纸上,遇到紧急情况可以吞下去。这些充满生活智慧的抗争方式,让残酷战争多了几分属于少年的机灵劲儿。
在深圳首映礼上,有位九十多岁的东江纵队老兵抹着眼泪说:”当年我们就是这样,揣着生红薯当干粮,穿着草鞋能跑八十里山路。”电影末尾,五个孩子手拉手冲向硝烟弥漫的河滩,镜头突然切换到现代深圳璀璨的夜景,穿着校服的孩子们在LED大屏下放飞白鸽。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,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地诠释了”为什么战旗美如画”。
制片人透露的一个幕后故事特别打动人心:小演员们在拍摄间隙总爱玩”抓汉奸”游戏,有次道具组没收好军刀,两个孩子居然举着木棍认真”站岗”了一中午。这种孩童天性与其饰演角色间的奇妙呼应,或许正是这部电影最珍贵的质感——它让我们看见,在最黑暗的岁月里,希望如何以最稚嫩却最坚韧的方式生长。
目前影片已确定将在2025年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上映,深圳叁鑫影业正在与全国中小学洽谈”开学第一课”特别放映计划。当被问及创作初衷时,导演刘艳杰说了句让人心头一颤的话:”我们想拍的不是小英雄,而是一群被迫长大的孩子。”这句话或许能解释,为什么预告片里那个沾着泥巴的破烂布偶娃娃特写镜头,比许多战争大片的千军万马更令人揪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