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只此青绿》无台词,再掀国风美学新热潮!
百度云链接: https://pan.baidu.com/s/n5xxv6t7ry6aRL5xT4Y644m
在2022年的除夕夜,当央视春晚的舞台上缓缓铺展开一幅幅青绿山水,舞剧《只此青绿》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,瞬间点燃了全国观众的热情,成为那年春节最难忘的文化记忆之一。而今,这股青绿之风再次席卷而来,不过这次,它是以电影的形式,携原班人马华丽转身,跃上大银幕,继续讲述那段跨越千年的匠心传奇。
电影《只此青绿》以一位现代文物研究员的视角为引,巧妙地将观众带入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宋代世界。在这里,我们不仅见证了少年画家王希孟创作《千里江山图》的艰辛与执着,更深刻体会到了这幅传世之作背后,无数劳动者以匠心独运,共同铸就的文化瑰宝。影片通过光影的魔术,让静止的画卷活了起来,每一帧都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,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共鸣。
国风美学的复兴,在《只此青绿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。影片中,青绿山水不再是冷冰冰的文物,而是化作了流动的诗意,每一抹色彩、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。观众在赞叹之余,也不禁沉醉于这份来自东方的独特韵味之中,仿佛亲身游历于那片遥远而神秘的宋代山水之间。
然而,电影与舞剧毕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,如何将舞剧的精髓完美融入电影之中,成为了摆在创作者面前的一大难题。从观众的反馈来看,虽然电影版《只此青绿》在国风美学的呈现上依然可圈可点,但在舞蹈的呈现上却略显不足。特效和特写镜头的过度使用,有时反而削弱了舞蹈本身的连贯性和美感,让人不禁怀念起舞台上那些一气呵成、行云流水的表演。
对此,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江逐浪提出了自己的见解。他认为,舞剧与电影各有千秋,不能简单地将一种艺术形式的手法直接套用到另一种上。电影应该更加注重叙事和情感的表达,而舞蹈则更侧重于肢体语言和视觉效果的呈现。因此,在将舞剧改编为电影的过程中,创作者需要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,既要保留舞剧的精髓和美感,又要让电影成为一个独立且完整的艺术作品。
尽管如此,《只此青绿》电影版的问世仍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。它不仅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近距离感受到国风美学的魅力,更促进了舞台艺术与电影艺术的交流与融合。在未来的日子里,我们有理由相信,会有更多像《只此青绿》这样的优秀作品涌现出来,为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