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青影计划”发布会与《当下的远方》电影论坛圆满落幕
百度云链接: https://pan.baidu.com/s/n5xxv6t7ry6aRL5xT4Y644m
## 当电影人围坐在一起聊”破界与新生”,他们到底在争什么?
“当下的远方——电影的破界与新生”论坛现场飘着咖啡香,中国夏衍电影学会会长江平导演正用指关节敲着桌面:”现在有些剧本写得跟AI生成的似的,连卖煎饼的大妈说话都带着莎士比亚味儿。”这位拍了大半辈子电影的老江湖直言不讳,”去年某平台收到18万份剧本,能用的不到两位数”。他随手翻开自己1985年的工作笔记,泛黄纸页上密密麻麻记着菜市场小贩的吆喝声、胡同里夫妻吵架的俚语,”这才是活人的故事”。
北大教授陈旭光接过话筒时,现场响起此起彼伏的手机拍照声。这位戴着圆框眼镜的学者突然掏出份数据:”各位知道吗?今年用AI生成分镜的短片比去年暴涨470%,但入围电影节的数量反而少了23%。”他扶了扶眼镜,”技术就像新买的跑鞋,可咱们青年导演不能光顾着炫鞋,忘了还要长腿啊”。台下传媒学院的学生们噗嗤笑出声,有人低头在平板上快速记录着”技术+人文=?”的公式。
西北大学电影学院院长张阿利教授说话带着陕西口音的厚重感:”我给学生放《黄土地》,00后问这滤镜挺复古啊。”他摇头苦笑,”现在连电影史都要用短视频讲,但经典之所以是经典,就像老陈醋,得发酵”。提到AI时他忽然激动,”技术是工具不是祖宗!当年彩色片刚出来时,卓别林坚持用黑白拍《城市之光》,现在谁不说那是大师手笔?”
山东的宋法刚教授带来组有趣数据:2023年影院观众平均年龄比2019年年轻4.7岁,但二刷率下降61%。”年轻人把电影当奶茶喝,尝个鲜就扔。”他指着大银幕上的曲线图,”就像我们山东的冬枣,不能光追求亩产万斤,把甜度都种没了”。后排有学生小声嘀咕:”这不就是流量和质量的永恒难题么。”
威尼斯银狮奖导演蔡尚君的出场让现场气氛活跃起来。他讲起某青年导演的奇幻经历:”那孩子拿着剧本找我,说想拍个外星人谈恋爱的故事。我问你谈过恋爱吗,他说没有,但刷了200小时恋爱综艺。”蔡导模仿着年轻人挠头的动作,”我让他先去巷口早餐摊观察半个月,结果拍出来的豆浆西施故事,比外星人动人多了。”
资深媒体人余雅琴的发言像把手术刀:”所谓破界,破的其实是我们的思维定式。现在有些电影海报比正片精彩,预告片比全片有创意,就像相亲时精修照和本人差了十个美颜层级。”她提到某部用手机拍摄的纪录片意外走红,”设备从来不是门槛,心眼才是”。
圆桌讨论时发生了戏剧性一幕。当话题转到流媒体冲击时,江平导演突然站起来比划:”电影院要是都改造成电竞馆,咱们就真成第八艺术了——排名第八的艺术!”全场大笑中,陈旭光教授幽幽补刀:”至少比广场舞排名靠前。”这些平日里正襟危坐的学者专家们,此刻像极了菜市场讨价还价的老街坊。
青影计划发起人郭龙丰最后的总结颇耐人寻味:”我们老说培养新人,可如果连老师都在用十年前的老教案,这不就是刻舟求剑吗?”他展示的”产业导师库”里,混着游戏设计师、脱口秀编剧甚至元宇宙架构师,”下次论坛可能得在虚拟会场办,诸位记得更新显卡驱动”。
散场时我看到有趣的现象:老教授们围着蔡尚君讨论长镜头美学,年轻人却挤在余雅琴身边问自媒体运营。而门口签到处,有个染蓝头发的小姑娘正用手机直播:”家人们谁懂啊,刚才被老教授翻牌子了…”这场关于电影未来的讨论,似乎已经在现实里悄然分野。或许正如咖啡杯底沉淀的渣滓,真正的”破界与新生”,永远发生在动静交织的混沌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