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月电影人物张艺兴:角色即新生
百度云链接: https://pan.baidu.com/s/n5xxv6t7ry6aRL5xT4Y644m
# 张艺兴的光影之旅:从舞台到银幕的蜕变
记得第一次在《功夫瑜伽》里看到张艺兴时,他饰演的朱小光还是个带着几分青涩的考古助手,跟在成龙大哥后面插科打诨。那时候观众可能更多把他当作”流量明星”客串电影,谁能想到几年后,这个曾经的偶像歌手会在银幕上给我们带来那么多惊喜?
张艺兴的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。从唱跳舞台到光影世界,他走得格外踏实。记得有次采访中他说,刚开始拍戏时连走位都不会,NG几十次是常事。但他那股子倔劲儿上来了,就天天泡在片场观察前辈演戏,收工后还拉着导演请教。这种近乎”笨拙”的努力方式,反而让他的表演有种特别的真实感。
《一出好戏》里的小兴绝对是张艺兴演技的转折点。那个在荒岛上逐渐黑化的年轻人,从最初的单纯到后来的阴鸷,层次分明得让人脊背发凉。特别是他和黄渤对峙那场戏,眼神里的狠劲完全颠覆了观众对他”小绵羊”的认知。据说为了这个角色,他提前三个月就开始体验生活,每天就穿着破旧衣服在街头晃荡,观察流浪汉的神态举止。
到了《孤注一掷》的潘生,张艺兴已经能游刃有余地驾驭复杂角色了。那个深陷诈骗集团的程序员,从最初的惶恐到麻木,再到最后的觉醒,每个情绪转折都拿捏得恰到好处。有场戏是他被逼着骗老人积蓄后躲在厕所痛哭,没有一句台词,就靠面部肌肉的抽搐和泪水的控制,把角色内心的撕裂感表现得淋漓尽致。
最近让我惊艳的是他在《不说话的爱》里的表现。这次他挑战饰演听障人士,全程用手语交流。为了这个角色,他专门去聋哑学校生活了两个月,连日常点餐都坚持用手语。电影里有场父女吵架的戏,没有声音,全靠急促的手部动作和涨红的脸部表情传递冲突,看得人心里发紧。这种完全放下偶像包袱的表演,才真正称得上”演员”二字。
张艺兴总说每个角色都像给他开了扇新世界的窗户。《长沙夜生活》的何岸让他体会到市井小民的烟火气,《孤注一掷》带他见识了诈骗集团的黑暗面,《不说话的爱》又让他走进了听障群体的无声世界。他说过特别打动我的一句话:”演完聋哑人后,现在路过施工工地都会下意识看有没有警示灯,这才意识到平时我们多依赖声音获取信息。”
记得他获得电影频道四月电影人物时,领奖台上说得特别朴实:”我就是个喜欢演戏的新人,每次拿到剧本都像收到礼物的小孩。”这种对表演的珍视感,或许就是他总能带来惊喜的原因。最近看他在新片场花絮,为了个三分钟的长镜头反复拍了27条,结束后还追着摄影师讨论机位问题。这种较真劲儿,哪还有半点偶像歌手的影子?
张艺兴把电影比作镜子,我倒觉得他的演艺生涯本身就像部励志电影。从伴舞到主舞,从歌手到演员,每次转型都伴随着质疑,但他总能用作品说话。现在再回看他早期的影视作品,那种肉眼可见的进步轨迹特别动人。就像他说的,表演没有捷径,就是”把生活装进角色里,再把角色种进自己身体里”。
听说他下半年要挑战文艺片了,演个抑郁症画家。已经能看到路透照里他瘦得颧骨突出,据说为了找状态每天就睡四小时。这种近乎”自虐”的投入方式让人心疼,又忍不住期待。从舞台到银幕,张艺兴正在用最笨也最真诚的方式,完成着属于他的华丽转身。下次在大银幕见到他,不知道又会带来怎样的惊喜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