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只此青绿》国庆档上映:舞蹈名作变身银幕佳作
百度云链接: https://pan.baidu.com/s/n5xxv6t7ry6aRL5xT4Y644m
自2017年故宫博物院展出宋代天才少年王希孟的惊世之作《千里江山图》以来,这幅画作不仅以其宏大的构图、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吸引了无数目光,更成为了艺术创作灵感的源泉。2021年,舞蹈诗剧《只此青绿》在国家大剧院惊艳亮相,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内涵赢得了广泛赞誉。随后,该舞剧的选段更是登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,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力。而今年的国庆档,电影《只此青绿》的热映,再次将这一IP推向了新的高度,成为观众热议的话题。
电影《只此青绿》以宋代少年画师希孟绘制《千里江山图》的传奇经历为灵感来源和故事内核,通过当代文物研究员的视角,展现了他在深入研究这幅传世画作时,穿越时空,走进了希孟的精神世界,亲眼见证了希孟呕心沥血、倾尽才华创作这一巨作的历程。从宋代画作到舞蹈诗剧,再到如今的院线电影,这一IP的嬗变不仅展示了《千里江山图》这一文化母本旺盛而持久的艺术生命力,更彰显了创作者在跨媒介创作上的不懈探索和卓越成就。
在创作中,如何既“跳好舞”又“讲好故事”,将不同媒介的叙事风格和形态融合,生成一种富有创新性的美学风格,是创作者面临的重要挑战。电影《只此青绿》巧妙地选取了“青绿山水”这一中国古典美学意象作为视觉线索,将青绿山水进行“拟人化”处理,让每一位舞者都成为青绿山水的形象化身。这种处理方式不仅增强了舞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,更赋予了观众丰饶的想象空间。
与舞剧相比,电影具有更为丰富的媒介特质。在改编创作过程中,电影《只此青绿》巧妙地运用了电影化的表现手法,实现了时空的自由转换、镜头的灵活切换与视点的多元呈现。通过影像技术的赋能,画作从草稿到成品的叠印转换、抽象虚景与具象实景的无缝切换等别出心裁的内容得以生动呈现,产生了动静结合、虚实相生、情景交融的美学效果。观众仿佛置身于画作之中,与舞者同呼吸、共命运。
影片在叙事表意上的时空穿越、古今对话更是令人印象深刻。当代文物研究员与宋代画师希孟的跨时空交集,不仅让观众得以细致观察希孟的创作过程,更通过与希孟的无声对话,深刻感受到了国宝文物的价值与当代大众情感的紧密连接。这种跨时空的叙事方式,不仅丰富了影片的内涵,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得以拓展和升华。
在当代时空中,文博领域的青年一代致力于文物保护和修复,他们与相隔千年的希孟在心灵上产生了交汇。对希孟燃尽生命忘情泼墨的观察,成为了当代文物研究员孜孜不倦传承文脉的精神内驱力。天才画师与国之工匠、艺术创作与文化承续之间形成了跨越时代的交流与共鸣,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,让《千里江山图》所蕴含的东方美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跨越山河,融入当代生活。
电影《只此青绿》通过舞蹈、戏剧、音乐、电影艺术的互渗互融,实现了艺术创新与文化赓续的完美结合。它不仅图绘了江山之美、艺术之美、劳动之美,更弘扬了传统价值、文化意义、时代精神。通过文本再造、形态重构的方式,电影《只此青绿》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,彰显了艺术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。